
▲2022年3月8日,一对情侣在乌克兰伊尔平告别。图/新华社
2月24日,俄乌军事冲突爆发一周年之际,中国外交部发布《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乌克兰危机已经到了一个关键临界点,中国发布的立场文件不仅重申了一贯立场和主张,而且从国际秩序重建角度全面阐述了中国的主张和期待。
围绕乌克兰危机,慕尼黑安全会议、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国情咨文、美国总统拜登在波兰的演讲以及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欧洲议会的演讲,加上联合国大会第十一次紧急特别会议的决议案,共同构成了关于俄乌军事冲突走向和前进的多元主张。
中国发布的《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如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主任王毅在访问欧俄之后所说的,中方将争取形成国际社会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最大公约数。
中国并非俄乌军事冲突的当事方,但是,这场军事冲突已经对现有国际秩序造成了巨大冲击,而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安全和发展进程也是中国大国责任所在。
“尊重各国主权”,是中国的首要主张。俄乌军事冲突和危机的根源是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没有得到切实保障。中国维护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和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这一主张,与联合国的呼吁是一致的。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最近呼吁各方共同努力,以《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为基础来实现真正与持久的和平。
“二战”结束以来,联合国体系成为国际秩序的基础,主权和领土完整已经成为各国的普遍共识。主权原则如同空气一样,一旦被破坏,就会造成系统性冲击,没有主权原则的坚守,各国的安全和发展目标都难以实现。
因此,解决乌克兰危机,最终还是要回到联合国宪章与原则,回到一系列“公认的国际法”以及多双边国际协议上来。

▲2022年5月20日,载着乌克兰武装人员的巴士驶离马里乌波尔。图/新华社
俄乌军事冲突爆发以来,不仅给两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引发了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而且对全球能源、粮食、供应链等造成了剧烈的冲击。
在立场文件中,中方重点强调了解决人道危机、保护平民和战俘、保障粮食外运等议题,在军事冲突期间,也要坚守相关的国际公约,尤其是战时的基本准则。如果不关注这些问题,不仅会加剧危机升级,也会给战后和平带来巨大的障碍。
全球多数发展中国家并非俄乌军事冲突的当事国,却不得不为能源、粮食和供应链危机买单,避免危机升级和长期化,是“全球南方”国家的期望。
在俄乌军事冲突一周年之际,各方需要关注和思考的是停火止战与未来和平秩序的构建。联大主席克勒希强调,军事手段无法终结战争,联大此前在紧急特别会议中通过的决议,已经提及政治对话、谈判、调解和其他和平手段。
在立场文件中,中方明确呼吁要“停火止战”“启动和谈”,“对话谈判是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唯一可行出路”,战争和危机的终点是在谈判桌。
这也昭示着,战争不是解决问题的手段,体面结束战争要比开始战争难得多,持久和平的基础在于建立均衡、综合和全面的安全秩序。
俄乌军事冲突一年来,核威胁的阴云时时浮现,中国在立场文件中再次重申和强调了,“核武器用不得,核战争打不得。反对使用和威胁使用核武器”,同时呼吁“维护核电站安全”,“坚决避免出现人为核事故”。
俄乌军事冲突是核威慑均衡之下的常规战争,各方尤其需要坚守和维护“不使用核武器”的共识。
为此,对于俄罗斯暂停履行《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决定,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也强调,“该条约对于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增进国际与地区和平、实现无核武器世界目标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希望俄美双方通过建设性对话协商妥善解决分歧,确保条约顺利执行。
中方立场文件的最后一项则是“推动战后重建”。这既包含了中方希望危机和军事冲突早日结束,也表达了中方劝和促谈,推动危机走向“战后”的信心。这是中国各方的期待,是中国的责任,同时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旗帜鲜明的中国立场。
撰稿 / 孙兴杰(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编辑 / 刘昀昀
校对 / 吴兴发